2024 青年走讀-活動花絮

「領著青年走入地方有多重要?」

為使臺東青年熟悉地方文化、加深地方連結,臺東縣政府辦理「2024臺東青年走讀見學」計畫推出四個場次的「青年走讀活動」。從南至北、由山到海,邀請青年們一起踏入地方、接觸文化、感受社會,強化自身之於臺東的連結,認識在地多元化的創業環境。增進其對臺東人文、歷史、生態、產業等多面向的主題認識,並宣傳青年發展事務之推動。

首個場次選定南迴場域,以「山野品牌與阿朗壹古道」為主軸,邀集30名團員及青年參與者,進行健行與品牌參訪。從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進入阿朗壹古道,8公里的路程有原始濱海森林、有鵝卵石,還有古往今來的貿易水路。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下山後,前往達興山號用餐。

本次走讀從健行實踐出發,讓團員探索地方文化、歷史與傳統、接觸在地自然環境和探討可持續發展議題、並了解地方產業創業過程、吸收創業知識並探索創業機會,期望青年能夠透過活動,提升自我成長和同儕交流機會。

由微小的實踐建立肯定自我的證據,透過證據再建立自信。投入山野品牌營運的南田社區發展協會從社會福利做起,照顧好社區裡的人,才會有事務發展的穩定人力;而後將社區開發的產品與行程,結合阿朗壹古道的健行,成為獨樹一幟的南迴遊程。

而達興山號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環境,選擇返鄉創業。結合自身專業和地域優勢,翻轉眾人刻板印象,在資源相對稀缺的大武鄉順利脫穎而出,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部落私廚料理。

民政處說明本次參與者經過報名遴選組成,團員大多為臺東關係人口,原生臺東人返鄉、東漂的外地移居者及就學於臺東的學生皆有。實際踏訪古道的行程安排,增加了許多交流機會,讓青年團員間產生夥伴同儕感,更有助於對臺東產生地方認同,增加城市的核心競爭力。「曬黑了但收穫滿滿!」「想更了解臺東青年事務如何參與?」「直接與創業青年交流超讚!」「東漂的我希望還能再次參加。」得到大多數團員的回饋,幾乎都是正面肯定與滿意。

縣長饒慶鈴表示,「青年」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子,也是下一個世代的重要關鍵。在面臨社會結構高齡化、人口外移的現象,青年族群儼然成為充滿期待的中堅分子。臺東縣政府成立「青年事務發展委員會」,積極推動青年相關事務並鼓勵參與公共事務。

接下來六月至九月,還有三個場次的「青年走讀活動」即將登場,分別為海洋品牌、食農品牌和創業品牌;不同主題的內容設定,期許能讓青年加深對地方和自我的認識,產生地方認同的新世代。

海岸線場次

臺東青年走讀不走路 從海洋生活看見返鄉契機

臺東縣政府為使臺東青年熟悉地方文化、加深地方連結,「2024臺東青年走讀見學」計畫推出四個場次的「青年走讀活動」。從南至北、由山到海,邀請青年們一起踏入地方、接觸文化、感受社會,強化自身之於臺東的連結,認識在地多元化的創業環境。增進其對臺東人文、歷史、生態、產業等多面向的主題認識,並宣傳青年發展事務之推動。

第二趟場次選定東海岸場域,以「海洋品牌與傳統文化」為參訪主題,邀集30名團員及青年參與者,進行海上活動與品牌參訪。

三種海洋的相處方式,同時也是三種海洋品牌的營運模式。乘獨木舟划向太平洋,是米祝的海浪漫;黑潮洋流帶來的漁鮮,是昱濱的海祝福;草藥製麴釀酒職人路,是阿銓的海生活。

「混水摸魚基地」╳「旗遇海味」╳「出力釀」
海洋品牌的搭建,立基於身邊大自然的給予,與個人特質天賦的相應結合。這趟走讀,青年朋友親身體驗三個太平洋的企業品牌,認識海洋、認識自己、認識臺東。

東海岸青年走讀從親海活動出發,讓團員透過旅行和參訪,實際認識地方,也多了與同儕交流的機會。三位返鄉的前輩創立屬於自己的企業,分享品牌營運的經驗,同時也聊到面對挫折與困難的處理方式。大多數團員皆為初次拜訪,驚艷於體驗內容的豐富層次,也對於旅程所見所學深有所獲。

本次參與者經過報名遴選組成,團員全為臺東關係人口,原生臺東人返鄉、東漂的外地移居者或就讀本地的學生,成員有農夫、設計師、旅宿業者、餐飲業者、營養師、推拿技術師、公務員及NGO組織等,涵括各個領域正在努力的青年,不同的生命經歷交會,期待能對未來的臺東產生新的火花。

「讓自己體驗感受了更多台東的另一面。」
「我覺得最棒的事情是,我因為報名成功而增加我的生命經驗。」
「把生活與文化用另一種方式呈現,讓自己與他人能夠在台東落地、發芽及茁壯。是很棒的體驗。」
「很高興有這機會認識台東各領域青年,讓我們有個可以邊玩樂邊學習變交流的平台,也讓我們體驗一些在地人不見得會去的體驗。」
「需要更多就像今日活動一樣,讓更多素人基層出來交流,讓新的想法和資源相互碰撞交流。」

除了對於行程的正面肯定,團員們的互動也相當融洽。十九歲的學生與公務員交流交通議題討論;推拿技術師直接在路邊聊起傳統推拿整復的知識;還有釋迦農夫與大家分享臺東進步的可能性。

未來,還有兩個場次的「青年走讀活動」展開團員募集,分別為食農品牌和創業品牌;不同主題的內容設定,期許能讓青年加深對地方和自我的認識,產生地方認同的新世代。

縱谷場次

縱谷食農走讀 從小鎮創生到青年培力

由臺東縣政府舉辦的「2024臺東青年走讀見學」,進入第三梯次「食農品牌與小鎮創生」,前往池上鄉與鹿野鄉進行縱谷品牌參訪。

池上從一座東隅的鄉鎮,成為臺灣地方創生的第一梯隊,其主要功臣當然不是金城武,而是這些沒有離開過的人們。四代傳承的家族碾米廠,聯合眾人的力量,催生池上米認證、小鎮美術館,還讓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」成為眾人引頸期盼的縱谷節慶。

鹿野茶區因夏秋季節日照強,易讓茶葉有苦澀味,加上海拔不高,和台灣高山茶無法平起平坐。紅烏龍橫空出世後,扭轉既有的環境劣勢,打造出熟果香的特色茶,甚至還加大夏茶的採收量,是東部的產業經濟奇蹟。

瑜容商業頭腦好,接手家中部份事業體,不僅開發米加工品,更開創餐飲和住宿產業。廷瑀得了製茶獎,著手將父親的有機茶園轉化為潮流生活飲品,品牌玩法花俏又充滿愉悅。

兩位青年人,承接家中事業,是農企業負責人,同樣也是家族工作的接棒者。不論是米食文化的演變與延伸,又或者是茶的沉浸式體驗,都是青年創業的極佳範例。

建興米廠第三代的梁正賢,有著池上發展靈魂人物之稱,此次也全程導覽解說,更意外地與東大文休系陳同學成了忘年之交。陳同學來自雲林,家中種植花生,同樣是耕作傳統作物及務農後代的標籤,讓兩人相談甚歡;兩人談論現今的農業銷售及產業概況,直到活動結束後仍持續暢談,陳同學還獲贈書籍,作為前輩勉勵後進的禮物。

以臺東主要的兩個經濟作物:稻米及茶葉作為主軸,走讀團隊帶著30名學員認識縱谷兩個鄉鎮,參訪了建興碾米廠、多力米、穀倉藝術館、池農稻穀拍打棒DIY和女兒不懂茶;不僅是得到產業知識的挹注,更有著最實際的體驗感受,讓兩位青年的分享,投射出臺東可能性的另一面貌。

本次參與者經過報名遴選組成,團員全為臺東關係人口,原生臺東人返鄉、東漂的外地移居者或就讀本地的學生,成員有插畫家、教師、專案PM、民宿業者、農業二代、公務員及服務業人員等,涵括各個領域正在努力的青年,不同的生命經歷交會,期待能對未來的臺東產生新的火花。

本次專案四個場次的「青年走讀活動」,從南至北、由山到海,邀請青年們一起踏入地方、接觸文化、感受社會,強化自身之於臺東的連結,認識在地多元化的創業環境。增進其對臺東人文、歷史、生態、產業等多面向的主題認識,並宣傳青年發展事務之推動。

臺東市區場次

從貿易到商業核心 新五感體驗帶青年穿越時代

由臺東縣青年事務發展中心辦理的「2024臺東青年走讀見學」活動,邀請青年實際踏進土地,感受文化、社會乃至於自身與臺東的連結。

活動共有四個趟次的走讀團,最終場次選定臺東市區出發,以「創業品牌與大臺東核心」為參訪主軸,進行市中心的走讀導覽與品牌參訪;內容多圍繞商業、經營及市場觀察,是專為有志於創業的青年族群而規劃。

首先登場的是「老街區導覽:Back to 1960s」,由台東製造團隊帶領團員走進臺東商業核心地,由2024年的舊站特區為起點,沿著鐵花村、波浪屋至九龍金鑽社區,再從正氣路、光明路到城中城社區,最後穿過寶桑路直抵天后宮。從現代城市規劃、財團品牌進駐、臺東房產泡沫、女人百貨街、歷史建築和街道的靈魂,以貿易為核心,講述臺東市區商業流轉的脈絡予青年。

活動的下半日,前往參訪「加盟品牌創業」,陳偉哲與同學從外地帶回了品牌,將既有餐飲內容轉化為合適當地人的消費方式,頗受臺東民眾喜愛;同時也進入「青澤」,從糖果零售轉為伴手禮,更聯名異業品牌共創佳績,其創業故事令人好奇,團員們互動交流熱烈。

通常五感體驗指的是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和觸覺,從不同的感官得到體驗。臺東縣青年發展中心提到,本次青年走讀計畫以「新五感體驗」作為發想,分別為虛榮感、成就感、幽默感、同儕感和社會共感,期望透過不同的設計元素,讓青年能夠認識自我、認識地方,更加入青年發展事務的行列。

By Published On: 1 12 月, 2024Categories: 花絮0 Comments on 2024 青年走讀-活動花絮

🔁 分享這篇文章